布恬科4月上旬曾在「倫敦書展」(London Book Fair)接受中央社採訪,期間提到烏克蘭不僅需要國際社會協助戰勝俄羅斯,也期待各界能真正開始「聽見、看見」並進而「聽懂、看懂」烏克蘭。
在2021年,中國還向烏克蘭採購了高達400具的航空引擎,但隨著俄烏戰爭爆發,這筆訂單恐怕已無法交付。中國當然也希望能擺脫這樣的困境,因此積極從烏克蘭引進航空與船舶引擎的技術,希望達成國產化的目標。
但採購S-400讓美國祭出中止交付F-35戰機的嚴厲制裁,現在土耳其發現俄製的S-400性能竟如此不堪,恐怕是悔不當初。這其實是較安全的一種策略,卻也讓中國必需繼續依賴俄羅斯的技術。中國是在2015年,以25億美元的天價,向俄羅斯採購了24架的Su-35戰機。許多中國人認為沒有必要再向俄羅斯採購這批戰機。但俄羅斯在2018年運送首批S-400給中國時,因為貨輪遇上大風浪,導致船上運送的S-400系統受損,而被迫返回俄羅斯,受到國際媒體的廣泛報導。
文:王臻明烏克蘭戰爭爆發後,俄羅斯拙劣的表現讓世人驚覺,原來俄軍早就已經變成一支三流部隊,俄製武器既不先進,也不可靠。雖然S-400在烏克蘭戰場的表現,的確差強人意,竟然無法有效壓制孱弱的烏克蘭空軍,實在跌破大家的眼鏡像是想起什麼似的,趙德奎等人跑回發現屍體的原處一看,才發現那裏竟然還有一個布包,在水中露出一隻手臂,彷彿在向他們招手。
不過他們距離這麼遠,怎麼看也看不出白布包得是什麼東西。既然上面的總統大人都這麼熱情跟風,再管制下去也就太掃興了。不然本來就面對市場競爭劣勢的黨報,就真的要輸給靠著分屍案銷量大增的《聯合報》了。這或許就是不少人會有「美好記憶」的原因吧。
黨國擋不住的報導狂潮 這起令人驚駭的棄屍案,隔天就成為媒體上的重大新聞,成為台灣社會矚目焦點。「屍體,屍體,女人的。
誤把「堀川」當成「瑠公圳」的各家記者們,在發布報導時紛紛以「瑠公圳分屍案」稱呼這起命案,此後就成了本案揮之不去的名號。中央社記者郭日曉攝 110年11月11日 溝渠中漂散的長髮 那時是1961年(民國50年)2月26日的晚間9點25分,四個兵工學校的學生,在學校附近的新生南路排水溝旁邊散步。一個女人被切成頭顱、軀幹與四肢六大塊,包成兩個布包,丟在周遭人來人往的水溝之中。就連必須遵從黨意、只能報導黨國正面新聞的國民黨黨營媒體《中央日報》,面對這波風潮,也不得不屈從民意跟進報導。
除了黨營的《中央日報》理所當然被黨控制得牢牢地,包括《聯合報》等多家民營媒體,也都收了國民黨金額不一的贊助,必須聽命於黨國的報導規範。」花了很大力氣打開包裹的眾人,這才驚覺自己在揭露一個不堪的秘密──油紙揭開,裡面裝著一個年輕女性的頭顱跟上半身,警員跟軍校生們不禁發出驚叫,引來路人紛紛圍觀。對於這個「全民瘋分屍案」的風潮,國民黨中央委員會第四組(也就是後來的國民黨文工會)不禁感到十分頭大。但從另一個角度來分析,戒嚴時期雖然對新聞報導有諸多審查跟限制,會「觸怒龍顏」的報導,多半還是政治類新聞,或是記者、編輯的寫作方式觸動到當局的政治敏感神經,讓超擔心政權再度搞丟的黨國焦慮症爆發,才會大搞文字獄。
這四位在此散步的軍校生,恐怕也是搞不清楚學校門前的水溝名號吧。」趙德奎喚起同伴的注意,指著那個白布包裹問道:「那是什麼東西?」 四個人一起停下來,朝溝渠中望去。
為了搶佔分屍案新聞市場,各家民營報紙紛紛以最大編制派出記者,前往命案現場、警察局、刑警大隊等地採訪第一手新聞,深怕落在人後。每當社會上有駭人聽聞的命案發生,總是會激發輿論的軒然大波:究竟我們的社會怎麼了?命案不僅剝奪受害者的性命,也毀壞了社會大眾習以為常的平靜日常生活。
不過,本應插手干預的第四組,最後還是罷手,放任各家媒體競逐分屍案新聞去了。為什麼呢?因為所謂國民黨中央委員會第四組,就是負責管控黨國內部一切文化、藝術、媒體與輿論活動的機關,媒體要報導什麼,民眾該討論什麼,在戒嚴時代都被此機關所掌握。眾人此時還不知道,這一夜的驚魂,不過是接下來數十日集體瘋狂的序幕。這條排水溝實名為「堀川」,為日本人所建,不過戰後大多數人都誤以為這就是鼎鼎大名的清代水圳系統「瑠公圳」。Photo Credit: 中央社 「新生南路三段水圳意象重現暨人行景觀美化工程」 ,為重現日治時期「堀川」的一部分。於是,趙德奎掏出口袋裡的小刀,開始割開外層草蓆包裝,再揭開一層白布,然後又是一層白布包裹。
先前提過張昌年命案與孫伯英命案,都是曾經轟動一時、慘絕人寰的分屍血案,我們今天要談的則是比這兩起案件更為有名的:「瑠公圳分屍案」。為了維護蔣氏政權的安定,保持社會的「和諧」氛圍,第四組必須限制跟審查媒體的報導內容,不能有太多的「負面」新聞。
第四組不干預的原因,有一個說法是因為這起駭人分屍案,已經不僅是社會茶餘飯後的話題,連蔣介石總統都對案情產生興趣,經常詢問辦案進度。正好,一位巡邏員警梁迪端經過,被趙德奎等人叫喚來幫忙,才終於把白布包抬到岸上。
一股好奇心在四個年輕人心中油然而生,他們決定要下到水溝裡,把包裹撿起來看個清楚。年輕力壯的軍校生們試著把包裹拉上岸,卻發現包裹遠比外觀來得沉重,沒辦法拉上來。
但即使是在這樣壓抑的社會,依然會發生一些社會矚目的大案件,轟動到黨國想管制也管制不了「屍體,屍體,女人的。這條排水溝實名為「堀川」,為日本人所建,不過戰後大多數人都誤以為這就是鼎鼎大名的清代水圳系統「瑠公圳」。」趙德奎喚起同伴的注意,指著那個白布包裹問道:「那是什麼東西?」 四個人一起停下來,朝溝渠中望去。
於是,趙德奎掏出口袋裡的小刀,開始割開外層草蓆包裝,再揭開一層白布,然後又是一層白布包裹。正好,一位巡邏員警梁迪端經過,被趙德奎等人叫喚來幫忙,才終於把白布包抬到岸上。
誤把「堀川」當成「瑠公圳」的各家記者們,在發布報導時紛紛以「瑠公圳分屍案」稱呼這起命案,此後就成了本案揮之不去的名號。對於這個「全民瘋分屍案」的風潮,國民黨中央委員會第四組(也就是後來的國民黨文工會)不禁感到十分頭大。
第四組不干預的原因,有一個說法是因為這起駭人分屍案,已經不僅是社會茶餘飯後的話題,連蔣介石總統都對案情產生興趣,經常詢問辦案進度。啊,他們說:戒嚴底下的社會治安多麼的良好啊,人民有多麼純樸啊。
不然本來就面對市場競爭劣勢的黨報,就真的要輸給靠著分屍案銷量大增的《聯合報》了。為了搶佔分屍案新聞市場,各家民營報紙紛紛以最大編制派出記者,前往命案現場、警察局、刑警大隊等地採訪第一手新聞,深怕落在人後。中央社記者郭日曉攝 110年11月11日 溝渠中漂散的長髮 那時是1961年(民國50年)2月26日的晚間9點25分,四個兵工學校的學生,在學校附近的新生南路排水溝旁邊散步。不過他們距離這麼遠,怎麼看也看不出白布包得是什麼東西。
先前提過張昌年命案與孫伯英命案,都是曾經轟動一時、慘絕人寰的分屍血案,我們今天要談的則是比這兩起案件更為有名的:「瑠公圳分屍案」。就連必須遵從黨意、只能報導黨國正面新聞的國民黨黨營媒體《中央日報》,面對這波風潮,也不得不屈從民意跟進報導。
年輕力壯的軍校生們試著把包裹拉上岸,卻發現包裹遠比外觀來得沉重,沒辦法拉上來。但即使是在這樣壓抑的社會,依然會發生一些社會矚目的大案件,轟動到黨國想管制也管制不了。
這或許就是不少人會有「美好記憶」的原因吧。這四位在此散步的軍校生,恐怕也是搞不清楚學校門前的水溝名號吧。
评论留言